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其他类型 > 大乾第一才女 > 第72章 水稻之术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至于秦瑜拿出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其他人的反应,自然也是震惊的,这里就先不赘述,日后来讲。

秦瑜带着宋明远和张文杰,很快就来到了窑洞门口

“宋大伯,张二叔,到了”

宋张两人皱眉,指着用草帘盖的严实的窑洞口

“丫头,这不就是你们之前住的窑洞吗?这里面有你种水稻的办法?”

秦瑜点了点头没有言语,而是把捂在窑洞上厚实的草帘给一层层揭开,等揭完她看了看今天的太阳,感受了下温度,就没有再把草帘给盖上。

“宋伯,张叔你们两位请进

“秦瑜翻开草帘,打开窑洞的门,就看到了里面绿油油生长茂密的秧苗,两人已经震惊的已经无法言语

宋明远:“这...这...这里都是秧苗?”

秦瑜点了点头

“这里都是秧苗,再过三四天,天气再暖和一点,就可以把他们移栽到秧苗田里,让他们在秧苗田里长的比膝盖高,就可以再次拔掉,插到大块的水田里。”

张二叔

“瑜丫头,这样做,这些秧苗不会死吗?”

秦瑜摇头

“不会,外面的气温比较低不适合水稻生长,可是我们又要种水稻,该怎么办呢?那就只能创造一个适合水稻萌芽,生长的地方,这不我就把这个窑洞改造了一番,等这里的秧苗长大,外面的气温,也就刚好适合,这里的秧苗生长,我们移栽出去,他们就能成活。”

听了秦瑜的解释,两人虽然还有些怀疑,但看到长相极好的秧苗,他们还是相信了秦瑜说,一定能行。

宋明远:“那瑜丫头,你准备把这些秧苗移栽到哪里?”

秦瑜:“我早就想好了,就栽到水库下面,那几亩常年有水的田里,这里的秧苗等在秧田里长大,足够我栽上100多亩了”

宋明远和张文杰,看着窑洞里这点秧苗,他们有些不敢相信,要知道,他们之前也是种过春水稻的,一亩田,撒下去的种子,可是这窑洞里的好几倍,即使如此,成活的收割的稻子,也没有多少。

现在秦瑜告诉他们,就眼前这一点,秧苗就能栽上百亩,他们又怎会相信?

秦瑜早就知道两人不会相信,可这次秦瑜没有解释,而是带着两人走出了窑洞

“张二叔,之前每天中午,都是我打开窑洞的门,让秧苗接受外面的阳光,今天既然你们都看到了,那接下来,你们了要给我派几名部曲守着了哦!”

这个不用秦瑜说,两人都知道,这个窑洞的重要性,现在一点都不输造纸工坊,如果这个窑洞里的秧苗,按照秦瑜的方法,能栽种上百亩,到秋收如果产量大增,那他们坪西村,那些常年是水的水田,就再也不用荒着了。

他们想都不敢想,刚出窑洞就叫来了10名部曲,让他们日夜把守,除了秦瑜和他们两人外,任何人不得靠近。

部曲领命后,就把窑洞给把守了起来。

离开窑洞,秦瑜带着两人,朝坪西河坝走去。

“宋伯,张叔,我家的田现在还没有翻,到时还需要你们帮我们找些人,翻耕一下,我爹那腿肯定是做不了重活了”

宋明远:“瑜丫头,这个你放心,只要你这种水稻的方法,能让水稻大丰收,我相信不用你开口,村里的父老乡亲,都会非常乐意过来帮忙的,更何况,如今我们有了造纸工坊,百姓有了收入,他们都非常感激你,只要你开口,肯定都会去帮忙的”

秦瑜摇了摇头

“宋叔,我也知道,我开口他们肯定会出来帮忙,但我要的不是他们因为感激,而来帮我,我希望咱们村的村民都能越过越好,不能因为报道我,而不顾自己家”

“咱们村的叔伯,就让他们闲暇时到作坊做工吧!这样他们的收入会高一些,也好早一点脱贫,栽种秧苗,翻耕水田,就从外面找人来翻耕吧!”

宋明远有些担忧:“可是让他们知道,我们种水稻的方法,会不会有麻烦?”

秦瑜笑了

“宋大伯,只要我们秧苗下田,再安排人,过来巡逻不让人破坏就行,至于让他们知道方法,这有什么好介意的呢?等到秋收,证实我们是对的,我们不但不保密,还要在明年春耕之前,把这个办法,普及给全县,甚至大乾所有适合栽秧的州府县。”

秦瑜无奈啊!这里没有红薯,没有土豆,粮食产量又低的可怜,水稻播种方法又不对,关键是还不种冬小麦,百姓不饿肚子才怪,她能做的,只能用自己上一世在农村学到的方法,尝试改变这里种植技术。

秦瑜的话令两人,赞赏无比,是他们狭隘了。

秦瑜这具身体的原主,自出生到现在,秦政和张秀茹都爱护的紧,都没让她下过地,每天也就是在家里做些家务,带一下秦仲,今年春耕她忙着造纸坊的事,之前都是远远的看到村民耕地,压根都没有走近细看。

这不,她和张文杰和宋明远,刚好路过一位在地头休息的老伯伯,她的目光停留在了耕地的犁上面,她发现和自己上一世见过的犁并不一样,处于好奇她跳到了地里。

她把扎在土里的犁拔了出来,看了半天

“老伯,你这个犁种起地省力吗?累不累”

老伯擦着汗:“瑜丫头啊!这种地哪有不累的?你说省力?哈哈!这土啊!经过冬天的雨雪渗透,这地啊!硬的很,根本就不好耕”

秦瑜听完,她走到犁头,拉起犁头的绳子,因为这个老伯家是没有牛的,耕地都是自己一家老小,齐上阵,老伯的四个儿子,轮流在前面充当牛力,拉着犁耕地。

这样耕地的不是只有老伯一家,可以说整个大乾,三分之二的百姓都是这样耕地的,只有极少数百姓用的起牛耕地,当然在农耕时,官府也会免费分送农耕牛下来,供百姓轮流使用,但也是数量有限,季节不等人,更不会等牛,为了不影响农耕,很多百姓都是自己当牛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