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其实不止许春英在盘算着养鸡厂的事,大队会计和大队长也在琢磨养鸡厂。

大队会计是个很精明的人,张秀花养鸡的时候,他就一直在观望。现在两栏鸡都养完了,他仔细盘算,这洋鸡还真能成。

大队长是知道这洋鸡卖多少钱一斤。大队会计划拉几下算盘,这盈利有多少,一目了然。

两人就盘算着组织社员开大会,也开一家养鸡厂。

一个人肯定不行,所以他们要集全屯的力量来买设备。

他们俩翻来覆去盘算,让社员们看到盈利然后掏钱。

而张秀花也在算账。

李建国回来了,他们这是合养,她肯定要跟李建国报账,然后分钱。

他们第二栏的收入没有第一栏高。原因主要是进入七月,天气有点热,陆续死了三十多只。所以最后几天,张秀花是让红兵和李建信拉了五趟,全部卖完。

第二次的收入是。成本是种蛋加疫苗1780,饲料6000,养鸡厂的电费965.8元,李建信的推销费和红兵的送货费904,许春英和王二婶的清洗费50元。

之前还亏了还亏.8元。再加上还贷款600,最后盈余是.4。

李建国有种做梦的感觉,“我们真赚这么多!太不可思议了!”

“当然是真的。”张秀花乐得合不拢嘴。

李建国抱住她亲了又亲,“我媳妇真厉害!居然能赚这么多钱。”

张秀花示意他分一下钱。

她出了两万的成本,李建国从战友手里借了三万,再加上贷款一万和大哥的四百。

李建国让她拿了34%作为她和私房钱,这是她拿出两万所得的分红。之前就说好了,她一个人赚的钱就属于她个人的,要给她带来的三个孩子。

剩下的就是李建国的分红,然后其中七成给张秀花作为家庭共同存款。剩下的三成,他留着存起来,将来给有才三兄妹盖房、结婚。

张秀花满意地点头。李建国有一点好,他这人特爷们,说话一个唾沫一个钉,不像有的男人婚前花言巧语,婚后原形毕露。

李建国记好账,然后将收起来,“我觉得这养鸡场还能再挣两年钱。”

张秀花却不像他这么乐观,“其他社员倒还好,就怕大队干部不这么想,他们太精明了。估计能算出我挣多少钱。”

在农村赚钱就是这个不好,很容易被别人知道,然后会被复刻出来。

李建国叹气,“如果他们养洋鸡,那我们就不好养了。整个县城五万只鸡已经是极限了,再多就卖不掉了。”

倒不是说这时候的人们的消费水平有限,而是她的出栏时间太固定,只能是五月初和七月初。

如果时间错开,或许能卖掉,但是天气不允许。

张秀花让他问一问,“有没有下蛋鸡?适应我们这边的天气?!”

她上辈子在农场养过一种鸡就是专门下蛋。鸡肉多了卖不掉,鸡蛋就没那个顾虑了。

李建国觉得可行,“那我回头打电话给战友,让他们帮我问问。”

两人就这事算是达成协议。

正如两人所料,转眼生产队就召开了全体社员大会。大队会计拿着小本本给大家念张秀花养鸡赚了多少钱。

他倒不像张秀花算得那么细,而是大概数目,一万块钱!八十年代的一万块钱能当全县首富。

社员们炸开了锅,立刻议论纷纷。

有些人离张秀花比较近,迫不及待问,“秀花,你真赚了这么多钱?”

“不是,我们是与建国的几个战友合伙,他们上了战场受了伤,把退伍费入了股,我和建国只占了不到一成。”这是张秀花为自己想的理由。眼红是一种病,万一有人使坏,她得不偿失。

但是她这回答无疑坐实了她养鸡确实挣了这么多钱,只是挣的钱并不是她一个人的,大头都分给了别人。

下面闹哄哄的,大队会计示意大家安静,“生产队也想养鸡,正好有秀花这个指导员,大家集资。到时候分钱时,我们就按照出钱份额来发钱。大家先回去讨论,回头就可以到我这边登记。散会!”

大队会计说完,大家齐齐将张秀花围住。

有的是向她请教养鸡方法,有的是向她借钱。是的,没错,借钱投资,等赚了钱再还她。要是亏了呢?这钱估计就一直欠着了。

张秀花差点气笑了,“对不住啊,建国战友也要在当地养鸡。我们手头的钱要留着买粮食和小鸡崽。没有多余的钱往外借。”

这话是昨晚张秀花和李建国商量好的说辞。

那借钱的人听到这理由,闹了个大红脸,也就不再提借钱的事。

另一边,李建党拉着许春英急匆匆往家去,“这事是不是你说的?”

许春英眼睛一瞪,“我还以为是你说的。”

夫妻俩对视一眼,两人都松了一口气,“看样子是大队干部自己想出来的。”

许春英有点过意不去,“那秀花咋整?一次养这么多鸡,能卖掉吗?”

李建党觉得危险。他倒是不懂经济学,他就是觉得天热,鸡卖不掉容易死!

他跑去找二弟,然后从李建国口中得知他们打算养蛋鸡。

李建党立刻高兴了,回来后学给媳妇听。

许春英也松了口气,“养蛋鸡?那确实不错。吃不起鸡的人家多了去。但是吃不起鸡蛋的人家却是很少。”

就算再穷的人家,结婚总得买红鸡蛋应应景吧?!

“那我们出多少本钱?”李建党问媳妇。

许春英想了想,伸出三根手指。

“三百?”李建党迟疑了,家里就四百块钱,居然要投三百,这可是下了血本了。

他一咬牙一跺脚,“行!就三百!这年头胆子就得大。要不然我们连汤都喝不着。”

他们这边决定了,立刻去找大队部。门口有不少人围观,都在商量投多少钱。

还别说,大家都拿不定主意。

村里总共一百户,按照大队会计的意思,家家户户出五百,也能凑出五万,再去贷款一万。正好凑六万。粮食就是队里的,暂时不用花钱,先欠着。

可是三天之后,统计结果出来了。最少出五十,最多出五百,加起来两万零三百。离五万差远了。

大队长头疼,觉得社员们没有见识,再次组织全体社员动员大会,“你看看秀花养鸡赚了这么多,你们就不羡慕吗?”

羡慕自然是羡慕的,但是有人立刻哭穷,“我们没钱啊。之前买了手扶拖拉机扣的就是我们的钱。现在又要养鸡,我们哪有那么多钱。”

“就是!我们上有老下有小。哪有那么多闲钱养鸡。五十块钱就已经是极限了。”

“大队长,我们孩子还上学呢。总得给孩子留点学费。”

……

社员们你一句,我一句诉苦,而且理由不重样。反正总结出一句话“我家难”。

大队干部怎么也没想到,这么好的赚钱主意居然会毁在社员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