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一个叫郑侠的汴京城监门小官,根据自己所见,把各地饥民涌入京城的惨状,绘成了《流民图》,上呈神宗皇帝,请求朝廷罢除新法。

王安石因这次弹劾而请辞,神宗皇帝虽然没有批准,但却以此为由,停了保甲法和方田法。

对王安石来说,最倒霉的是,就在诏令颁布的当天,老天爷就下雨了。

时也命也!

王安石此时也是身心疲惫,即便是坚强如他,面对老天爷如此不讲情面的打脸行为,也是难免陷入自我怀疑之中。

于是自觉已是身退的时机。

他被罢相出知江宁府,接任宰相的是韩绛,吕惠卿辅之,这两人都是王安石推行新法的助手,或许,自觉后继有人,也是王安石产生退身念头的重要原因吧。

功成不必在我!

只要我的退位能给新法让路,让国祚绵延,让天下百姓得到幸福安宁,我王安石,脱下这身宰相衣服又有何妨?

王安石的政治生涯就此结束了,这一年,他五十六岁!”

杜夕月的眼神变得黯淡了下来,手指不停地转动着笔杆,心情难以言述。

今晚王安石的故事,给她带来的感觉,和以往的每一个深夜宇宙故事里的人物,都不一样。

听苏轼的时,是惊叹于对方的诗词文采和阔达心境,听苏洵苏辙的故事时,如同在一条平静的命运长河上畅游,基本以一种乐观听故事的心态,在读完他们的人生。

王阳明更是不用多说,他虽然在追求圣贤的道路上有些曲折,可落入现实世界里,阳明先生几乎是无所不能,一帆风顺,从来没有人能阻拦在他的前方。

但王安石,却做到了让人百感交集,甚至有些心情低落,对未来感到了悲观。

王安石几乎满足了人们对于“强者”的所有定义!

他天赋异禀,从小就有过目不忘的本领;

他戒骄戒躁,二十多岁就写出《伤仲永》以此自勉;

他内心坚毅,哪怕面对中年危机的突然袭来,也如大山般挺立,于狂风暴雨中巍然不动;

他性格刚强,即便面对天下人的非议,也坚持内心的信仰,丝毫不动摇!

你还能对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类,要求什么呢?

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功”的所有要素,你都能在王安石的身上看见。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注定要“成功”的人,却最终也难逃失败的结局。

他为了帝国的延续殚精竭虑,奋不顾身,结果却是在一次次的流言和中伤之中,在持续不断的暗箭伤人之下,落得个满身疮痍,最终心灰意冷,急流勇退。

从四十九岁居宰相之位,到五十六岁从人臣巅峰的位置上退下,即便强大如王安石,也仅仅只坚守了七年的时间。

连王安石这样的绝对强人,在触及到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发起的拼死抵抗时,都只能坚持到这种地步,普通人呢?

无数听众如杜夕月一样,内心百感交集,总感觉心头好像有一块巨石,压得沉甸甸的,心情不像以往,听完节目之后可以放松身心,享受一个愉悦的夜晚。

今晚反而是让emo 的心绪变得更加严重了。

好好好,这样玩是吧?

讲完阳明心学就给我们来一套残酷现实的洗礼是吧?

可顾知书关于王安石的故事,还没有结束。

“去往江宁的王安石,回顾往事,恍然惊觉,他为了自己的变法事业,牺牲了太多太多。

首先是忘年之交欧阳修,他一开始并没有对变法持反对意见,早年范仲淹主张变法时,欧阳修是最早上书支持的那一批人。

他也看见了国家积弊,也希望能够变法图强。

但是,随着青苗法在实践层面的变形扭曲,导致民怨沸腾,此时六十三岁的欧阳修,考虑事情更加持重,不愿看见青苗法沦为地方官吏的敛财工具。

所以他站出来抵制新法。

然而此时的王安石,正在变法的兴头上,深受皇帝的恩宠,他非但没有听进去欧阳修的意见,还打发欧阳修出京,欧阳修气不过,索性辞职回家养老了。

由此昔日感情深厚的二人,走向了政见相反的道路。

不过,虽然王安石的变法和欧阳修的观点背道而驰,但是二人仅仅是政见不合,对欧阳修王安石始终保持着对前辈的感激和尊敬。

甚至在听闻欧阳修去世的消息后,王安石还亲自为欧阳修撰写祭文《祭欧阳文忠公文》,文中列举了欧阳修一生的事迹功劳,歌颂其高风亮节,用词真挚,感情丰富,表达了深刻的悲痛缅怀之情。

然后是苏轼,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则是一个刚入职场的黄毛小子,年轻气盛。

苏轼属于王安石的晚辈,可对人才十分重视的王安石,还是一眼相中了这个文采斐然的年轻人,想要让他跟着自己一起变法。

但是苏轼对变法却非常排斥,对王安石的用人策略更加排斥。

王安石在变法时采取的用人标准是,只要支持变法的人即便无才也会重用,凡是反对变法的人就算才华出众也会排斥不用。

站在王安石的角度,这也是无可奈何,毕竟他对抗的是庞大的既得利益者集团,有时候行事不得不剑走偏锋,否则就会处处遭到掣肘,让变法沦为空谈。

但代价就是,这样会使得大量卑鄙无耻、投机倒把的小人有了可乘之机,借变法之名,让自己从此平步青云,口头上都是道义,现实里皆是算计。

这种现象让苏轼非常反感。

苏轼是一个耿直的人,他对不满的事情,不吐不快。于是给宋神宗上了万言书,对王安石新法的弊端进行了批评,这引起了王安石的强烈不满。

可即便这样,后来在乌台诗案时,王安石也是站出来替苏轼说话,以自身说话的分量,救下了这个才华横溢的‘政敌’。

司马光和王安石也是私交甚笃的朋友,在才情和人品上相互欣赏,但两人在政见上势同水火,严重到什么程度呢?

王安石在朝时,司马光退隐。

司马光拜相时,王安石下野。

这些政敌都和王安石私交不错,但在政坛上却是水火不容。

反而是那些和王安石政见相同的人,却彻底伤透了王安石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