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大宋的君臣在为西北战事弄得焦头烂额,一时间也找不到对付陈宇的手段。

斟酌一番之后,便开始着手江湖,准备对大宋境内的天下会动手。

有了西夏的前车之鉴,这颗埋在大宋的钉子,必须拔除。

时间一晃,又过去了半月。

一封请命书从西北传来,递交到了鸿胪寺大卿林英的手中。

鸿胪寺专管外事交往。

草草阅过这封请命书之后,便知兹事体大,次日清早一上早朝,便将书函呈给了官家。

这封请命书有些特别,没有华丽的词藻和洋洋洒洒的篇幅。

仅仅两首格调极其张扬诗词,但这两首诗词,却又难住了这崇政殿上的大宋君臣。

只见那请命书函上第一首诗:

《沁园春·雪》气吞宇内,大气磅礴。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契丹可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全词眼高于顶,无一敬畏,尤其是那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之语,更是让朝中众人皱眉。

只见词上署名大燕武皇帝陛下慕容复,书法为狂草,端是写的潇洒张扬。

反观第二首诗则一反前态,忠孝悌节,正义凛然。

正是一百多年后,南宋末代宰执文天祥大作《过零丁洋》,却被陈宇改编后放在了此处。

《忠义歌》

辛苦遭逢起一经,兵锋扫尽四周星。

山河三分风飘絮,身沐皇恩望公卿。

平夏城前平夏夷,龙城九疆守龙城。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首诗的署名也和上一首词不同。

其上书法正楷,郝然写到,大宋西域节度使兼河西节度使陈宇,陈子腾敬上。

这是讨封官职来了。

节度使乃是和经略使一般,正二品的职位,但比经略使职权更大,有开府之权,便是人们常说的开府仪、同三司。

府仪为出行规格,表示足够尊贵。

三司就是朝廷人事任命架构,乃彻彻底底的实权。

这便是有了诸侯之实,可自行开府建衙,自行选拔属官任命。

其任命制度可以和朝廷的三司一般,管理自己的领地,这俨然便是一个小朝廷。

与开府仪、同三司相对应的则是假皇钺、加九锡。

开府仪同三司大权在握,虽然身份也是尊贵无比,却是比不过一品宰执。

而假皇钺加九锡则是在地位上,给到最高荣誉,却无统治一方的实际权力。

皇钺、九锡均为皇帝仪仗,皇帝赏赐功劳极大的功臣,让他们可以和自己使用一样的仪仗,有位列超一品,见官高一等的地位殊荣。

此外这皇钺、九锡还会暂时赐予外交时派遣到他国的使者,代皇帝巡查天下的钦差大臣等,表示如朕亲临之意。

但等使者和钦差大臣回朝,便要将皇钺和九锡归还。

……

唐末的各潘镇节度使,最后都成了诸侯,各自建国称帝,至五代十国几经波折,最后又被赵匡胤、赵光义兄弟东征西讨灭尽,一统为宋。

但也还有传续下来的节度使,那便是如今的大理和刚刚被灭的西夏。

大理开国皇帝段思平,开国之前便是五代时期后晋时期的通海节度使。

西夏祖上拓拔思恭,被封定难节度使,更是被恩赐大唐皇帝姓氏李姓,更名李思恭,世袭罔替此节度使位。

……

能进入朝堂高层,都是万中无一的智者,观这两篇文章,也都猜到了陈宇的大致心思。

这是一封极其特殊的请命书,若大宋认可,陈宇便为臣子,忠君爱国。

若大宋不承认……已经趁势而起的陈宇少不了要做任性一把,重新开国建朝。

赵煦看完,心中也明白其意,却还是指着请命书怒声:“林卿,你看看,这是何意,这是赤裸裸的要逼朕封官赐爵给他么?”

“可恶,实在是可恶至极。”

林英稳了稳神,和声细语的说道:“禀官家,臣拿到此信函便急忙将其带上了朝堂,并未回访西域派遣的使者,是以也是不甚明白,何不遣人将其寻来,一问究竟?”

冷静下来的哲宗轻轻点头,召来御值侍卫前去寻人,至如今,这些君臣心中的大石才落下。

吃人的猛虎让人警惕害怕,但投入了大宋体系之后,就会像是拔了牙的老虎,处处受制,成为一条断脊的守家之犬,守卫大宋一方。

守家之犬虽然要给它安排两间房子居住,但也让人心安。

到时候再行太祖太宗时用的的计策,杯酒释兵权,利用政治手段,一点点拿下河西,不怕陈宇还能翻身。

耗时间耗财力,大宋就没怕过谁。

这便是大宋君臣心中所想。

但还有重臣不免担忧,担心养虎为患,言道:“慕容子腾之智慧,怕是不比他在风云报上连载的那位麒麟才子、江左梅郎来的差,到时候可真能将其拿下?”

子腾,便是陈宇附庸风雅所起的字,至于风云报刊上连载的故事,便是前世被翻拍成电视剧的小说《琅琊榜》了。

琅琊榜有云:麒麟才子,江左梅郎,得知可得天下……

“不仅如此,听说那慕容复不仅智计高绝,一身武功也是出神入化,在战场上稍加磨砺一番,必是一员无双猛将。”又有重臣开口说道。

赵煦闻此,便不高兴了,他虽有英明君主的资质,但到底不过才二十来岁,正是锐意进取之时。

便言道:“众卿何必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他就算再智计无双,还比得过这满朝进士出身的你们,你们又有哪个不是一州一府数十年难得一见的智者。”

众人不再做声,官家发话,他的面子还是要给的。

再者,宋朝科举选仕以及文化学问的研究空前繁华,这些精英都是状元、榜眼探花,至少也是科举中排名前列的进士,自视极高,又怎会承认不及别人。

若按正常情况讲,他们的想法没错,但奈何后世而来的陈宇不但有着超忆症,而且脑子里库存知识十分丰富,便相当于开了上帝视角。

论及才学和智慧,就是可以秒杀他们。

一盏茶的功夫将将过去,御值侍卫便带着陈宇派遣的使者来到了金銮殿上。

这使者不是旁人,正是四大家臣之一的公冶乾,他本自诩儒生,入得朝堂自然不失礼节。

“公冶乾拜见官家天子,奉命我主之令特来递交降表。”

公冶乾说着,便从怀中拿出了陈宇写的正式公文,交给朝堂执笔的大太监,又转呈给了赵煦。

之前的两首诗,并非正式书函,而是陈宇为壮声势,刻意所为,就是要婉言告诉赵煦,你不赐我官职,我便直接反宋立国。

好在鸿胪寺大卿也是明是非之人,见到书信,立马呈报,如今赵煦相召,心中必定有了决断,公冶乾也不废话,按照陈宇之前的交代将正式的请命书呈上。

赵煦看了一眼文书,便将其放在了一旁,看着堂下站着的公冶乾,言道:“汝主倒是好文采,只是这两首诗的署名竟然不一样,莫非是两人所作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