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浅谈清朝 > 第四十章 洪承畴降清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清崇德七年)四月二十二日,清兵用红衣大炮轰毁杏山城垣,副将吕品奇率部不战而降,松山、锦州、杏山三城尽被清朝攻克,至此松锦大战结束。

松锦之战以清兵的全胜而告终,明朝经此一役,元气大伤,据《清太宗实录》记载:“是役也,计斩杀敌众五万三千七百八十三,获马七千四百四十匹,甲胄九千三百四十六件。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众,所弃马匹、甲胄以数万计。海中浮尸漂荡,多如雁鹜。”松锦大战标志着明朝在辽东防御体系的完全崩溃。

松锦大战结束后皇太极命拔营回国,范文程带了洪承畴,同到国都,又劝了洪承畴一回,洪承畴依然不理,范文程回报皇太极,皇太极也是无可奈何。皇太极命人将祖大寿送到盛京。当祖大寿跪倒在崇政殿时,皇太极走下宝座,亲自将他扶起,好言抚慰:“你上次背叛我是为了你的主子,为了你的妻子儿女和宗族。我曾经对大臣们说过,祖大寿一定不能死,如果以后再次投降,我也决不会杀他。事情过去就过去了,只要以后能够尽心尽力地侍奉我就可以了。”祖大寿感激涕零。

祖大寿被授予汉军正黄旗总兵的职位。山海关外,仅存宁远一座孤城。而宁远的总兵就是祖大寿的外甥吴三桂,同时吴三桂此时又是辽东提督,统率关外明军。皇太极让祖大寿写信招降吴三桂,被吴三桂回信拒绝了。

皇太极得胜回来,文武百官,上朝称贺,原是照例的规矩,宫里各妃嫔,亦打扮得花枝招展,迎接皇太极,一齐的贺喜请安。皇太极一生娶了十五位妻子,但他最爱的便是1634年(天聪八年、明崇祯七年)娶的博尔济吉特氏,崇德元年封她为关雎宫宸妃。宸妃,博尔济吉特氏,名海兰珠,科尔沁贝勒宰桑-布和之女,孝庄文皇后的姐姐。这位妻子贤淑文静,皇太极和她极为恩爱,1637年(崇德二年)七月初八日,海兰珠生下皇太极第八子。皇太极为此下令大赦天下,可是这个儿子二岁而殇。

清崇德六年(1641年)九月,皇太极率领八旗劲旅和漠南蒙古科尔沁等部铁骑,与明朝军队洪承畴部进行松山锦州决战。正当双方数十万大军刀光剑影生死搏杀如火如荼之际,十二日盛京使节惶惶来报“关雎宫宸妃有疾”。既爱江山也爱美人的皇太极,闻知海兰珠生病,立即召集诸将令他们留下固守,自己于次日凌晨即启驾返还盛京。一路行色匆匆,至十七日夜驻跸旧边,刚过一更时,盛京使节又报“宸妃病笃”。得知海兰珠病势沉重,皇太极连夜拔营,催动战马,恨不得插上双翼飞回自己的爱妃身边。十八日凌晨,告之海兰珠已气绝身亡的第三次奏报“宸妃已薨”,对于途中的皇太极真如五雷轰顶,他飞马入盛京,冲进大清门,直扑关雎宫,但的确是晚了一步,关雎宫里香消玉陨,时年三十三岁的海兰珠,已经永远闭上了眼睛。

美人气已绝,英雄心欲碎。皇太极怎么也难以接受海兰珠病逝这个残酷的现实。他曾几次因悲痛过度而昏迷过去,这令皇后宫妃和诸王大臣惶惶不安,纷纷劝告他“自保圣躬,勿为情牵,珍重自爱”。皇太极也自责说:“太祖崩时,未尝有此,天之生朕,岂为一妇人哉”。但海兰珠的音容笑貌仍令他时时难以忘怀。红颜知己永别而去,皇太极即使贵为天子,也别无他法,所能做的,只有寄托哀思。他为自己的爱妃举办了隆重的葬礼,并频繁地举行各种祭奠,谥曰“敏惠恭和元妃”,葬于清昭陵。

因他心爱的宸妃之死,皇太极伤心度过,身体也变得越来越虚弱了,1641年十月初二日,他对诸王及他们的妻子儿女说:“山峻则崩,木高则折,年富则衰,此乃天特贻朕以忧也。”这流露出皇太极已为他年老体衰而不安了。

却说洪承畴誓死不降,范文程劝降的同时也悄悄地察言观色。谈话之间,梁上落下来一块灰尘,掉在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一面说话,一面“屡拂拭之”。范文程不动声色,告辞出来,回奏皇太极洪承畴对敝袍犹爱惜若此,况其身耶?皇太极接受了范文程、张存仁等的意见,对洪承畴备加关照,恩遇礼厚。时至五月四日,皇太极亲临太庙,洪承畴立而不跪。皇太极嘘寒问暖,见洪承畴衣服单薄,当即脱下自己身上貂裘,披在洪承畴的身上。

次日辰刻,皇太极出宫视事,忽报明朝遣职方司郎中马绍愉等,持书乞和,现在都城二十里外。皇太极道:“明朝既来乞和,理应迎接。”便命孔有德、祖大寿等人出城迎接明使。皇太极亦退入便殿,才过午牌,有永福宫太监入见,跪报洪承畴已被娘娘说下了。

皇太极惊喜道:“果有此事么?”

原来洪承畴这日正幽在别室,他是立意待死,毫无他念,到了巳时,红日满窗,几明室净,听门外叮当一声,开去了锁,半扉渐辟,进来了一个青年美妇,袅袅婷婷的走近前来,顿觉一种异香,扑入鼻中。承畴不由的抬头一望,但见这美妇真是绝色,髻云高拥,鬟凤低垂,面如出水芙蕖,腰似迎风杨柳,更有一双纤纤玉手,丰若有余,柔若无骨,手中捧着一把玉壶,映着柔荑,格外洁白。

承畴暗讶不已,正在胡思乱想,那美妇樱口半开,轻轻的呼出将军二字。承畴欲答不可,不答又不忍,也轻轻的应了一声。这一声相应,引出那美妇问长道短,先把那承畴被掳的情形,问了一遍。承畴约略相告。随后美妇又问起承畴家眷,知承畴上有老母,下有妻妾子女,她却佯作凄惶的情状,一双俏眼,含泪两眶,顿令承畴思家心动,不由的酸楚起来。

那美妇又设词劝慰,随即提起玉壶,令承畴喝饮。承畴此时,已觉口渴,便张开嘴喝了数口,把味一辨,乃是参汤。美妇索性与他畅说道:“我是清朝皇帝的妃子,特怜将军而来。将军今日死,于国无益,于家有害。”

洪承畴道:“除死以外,尚有何法?难道真要降清不成?”

美妇道:“实告将军,我家皇帝,并不是要明室江山,所以屡次投书,与明议和,怎奈明帝耽信邪言,屡与此地反对,因此常要打仗。今请将军暂时降顺,为我家皇帝主持和议,两下息争,一面请将军作一密书,报知明帝,说是身在满洲,心在本国。现在明朝内乱相寻,闻知将军为国调停,断不至与将军家属为难。那时家也保了,国也报了,将来两国议和,将军在此固可,回国亦可,岂不是两全之计么?”

这一席话,说得洪承畴心悦诚服,不由得叹息道:“语非不是,但不知汝家皇帝,肯容我这般举动否?”

美妇道:“这事包管在我身上。”言至此,复提起玉壶,与承畴喝了数口,令承畴说一允字,遂嫣然一笑,分花拂柳的出去。

这美妇便是宸妃的妹妹,永福宫庄妃,庄妃有一子,就是入关定鼎的世祖章皇帝福临。庄妃因闻承畴不肯投降,她竟在太宗前,作一自荐的毛生,不料她竟劝降承畴,立了一个大大的功劳。从此皇太极益宠爱庄妃,以后遂添出清史上一段佳话。

五月初五日,洪承畴偕祖大寿等降将正式举行了投降仪式,在皇太极面前俯首称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