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浅谈清朝 > 第四十二章 多尔衮辅政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崇德八年(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农历八月初九日,清太宗皇太极猝死于盛京清宁宫,由于皇太极生前未预定储嗣,一场激烈的权力角逐正悄悄展开。

此时,大贝勒代善的两红旗势力已经遭到削弱。他本人年过花甲,早已不问朝政,其诸子中最有才干的岳讬和萨哈廉年轻时已过世,剩下硕讬也不为代善所喜,第七子满达海初露头角,还没有什么发言权。但以代善的资历、两个红旗的实力,其态度所向却能左右事态的发展。

皇太极生前集权的种种努力和满族社会日益的封建化,自然也使皇太极长子豪格参加到竞争中来。从利害关系而论,两黄旗大臣当然都希望由皇子继位,以继续保持两旗的优越地位。他们认为,豪格军功多,才能较高,天聪六年已晋升为和硕贝勒,皇太极称帝之初晋肃亲王,掌户部事,与几位叔辈平起平坐。皇太极在世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大大削弱了各旗的势力,但同时又保持着一定实力,又把正蓝旗夺到自己手中,合正黄、镶黄、正蓝三旗的实力远远强于其他旗。因此这三旗的代表人物,包括额亦都第八子图尔格、索尼、费英东第七子图赖、锡翰、巩阿岱、费英东之侄鳌拜、谭泰、塔瞻等朝廷重臣,物必然要拥戴豪格继位。

然而另一个竞争者就是多尔衮,他的文武才能自不必说,身后两白旗和勇猛善战的两个兄弟则是坚强的后盾,而且,正红旗、正蓝旗和正黄旗中也有部分宗室暗中支持他,就更使他如虎添翼。

还有一个人也不容忽视,他就是镶蓝旗主济尔哈朗。虽然他不大可能参与竞争,但他的向背却对其他各派系有重大影响,无论他倾向哪一方,都会使力量的天平发生倾斜。

在这样的形式之下,宫廷内火药味很浓,稍不小心,就可能擦枪走火。朝廷内所有的王爷和重臣,毫无例外都卷入了多尔衮与豪格为夺皇位进行的斗争旋涡里。群臣们都在苦苦地寻求出路,惟恐出现动乱,伤及国运。此时代善之孙、萨哈廉之子郡王阿达礼及代善第二子贝子硕讬曾劝多尔衮自立为皇帝。

八月十四日,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豫亲王多铎、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等都一起来到崇政殿,举行决定皇位归属的会议。最后矛盾集中在了以豪格为首的两黄旗和以多尔衮和多铎为首的两白旗上。双方相争,委决不下。

睿亲王多尔衮在两黄、两红和两蓝六旗势力大多数人不支持的情势下,意识到自立的条件还不成熟,主要阻力来自于两黄旗原皇太极手下的亲信大臣。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最后议定由皇太极的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即帝位,结果获得通过。但促成这一举动的,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庄妃的幕后活动。庄妃是否笼络多尔衮,官修的史书实录没有留下任何记载,私家着述也没有留下更多的记录。

于是礼亲王代善等奉福临登位,各王贝勒大臣等,共同誓书,昭告天地,同时宣布以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辅政,福临于八月二十六日登上盛京笃恭殿的鹿角宝座即帝位,次年改元顺治。

就这样妥善地处理了十分棘手的皇位争夺问题,多尔衮自己也向权力的顶峰迈进了一步。却说这多尔衮无论大小事情,一律禀报,并且办理国事,比郑亲王济尔哈朗尤为耐劳。

过了数日,多尔衮亲自举发阿达礼及硕托诸人,悖逆不道,暗劝自己自立为君,当经刑部讯实,立即正法,并罪及妻孥。又肃清了反对这种新格局豪格及其下属,稳固了新的统治。太后博尔济吉特氏(孝庄)闻知,格外感激,竟特沛殊恩,传出懿旨,令摄政王多尔衮便宜行事,不必避嫌。

多尔衮的这一系列举措,在客观上避免了八旗内乱,保存了实力,维护了上层统治集团的基本一致。当然,他这一提案,是自己争夺皇位不易得逞之后才提出来的,是在两黄旗大臣“佩剑向前”的逼人形势下提出的中策或下策,而并非是他一开始就高瞻远瞩、具有极广阔的胸襟。同时多尔衮的权势也不断攀升,济尔哈朗谕诸大臣,凡事先向睿亲王多尔衮上报,书名也以多尔衮为先。

然而随着多尔衮权势的不断攀升,从此出入禁中,横行无忌,有时就在大内住宿,这就造出一种不尴不尬的言语来。此后的一段时间里,清朝真正掌握帝国实权的都是多尔衮。多尔衮“凡一切政事及批票本章不奉上命,概称诏旨。”又竟以朝廷自居,其所用仪仗、音乐及卫从之人,俱僭拟至尊,盖造府第亦与宫阙无异,朝贺之事与皇帝一体,同时造成了“关内关外咸知有摄政王一人”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