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浅谈清朝 > 第五十四章 抗清三公(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五十四章 抗清三公(二)

刘良佐正急得了不得,李成栋已率兵赶到,率生力军去猛扑一番,也被守兵击退。

李成栋大怒,将黄蜚、吴志葵,推至城下,令其劝降阎应元。黄蜚缄口无言,还是吴志葵说了数语。阎应元答道:“大明有降将军,无降典史。”

刘良佐亦拍马向前,遥语应元道:“区区江阴,宁能久守,若变计降清,爵位不在良佐下,请足下三思!”

阎应元道:“大明养士三百年,不料出汝等侯伯,毫无廉耻。应元犹有心肝,宁为义死,不为利生。”

随后一声炮响,火箭齐发,吓得刘良佐连忙倒退,拍马而回。黄蜚、吴志葵已被火箭射伤,由军士牵回清营。

豫亲王多铎闻知江阴久攻不下,极为震怒,派恭顺王孔有德“率所部兵协攻”,接着又派贝勒博洛和贝勒尼堪带领满洲兵携红衣大炮前往攻城。加上贝勒勒克德浑平定松江后所率的李成栋部,此时已有二十四万大军来到江阴城下。

博洛见阎应元义不可动,发起总攻,分兵先抄断各镇救兵,以竹笼盛火炮,鼓吹前迎,炮手披红挂彩,限三日破城,清兵轮番攻城不息,阎应元指挥防御,连续七天浴血奋战,终保江阴城池不失。

江阴民兵昼夜守御,甚感疲惫。开始有人出城投降。清兵在城外四处杀掠,民不聊生,为江阴百姓不齿,那些剃发投降的人,被城上看见,必然痛骂,即使是至亲也像仇敌一般。阎应元见城防吃紧,遍取民间乱发,投城下诱敌。清兵惊喜,报告刘良佐。良佐道:“还不能相信,去观察一下守城的人剃发了吗?”清兵察探后,方知是诈降。

博洛久攻不下,心中焦急,于是重新劝降,称只要拔去大明中兴的旗号,四门悬挂大清旗号四面,只杀斩首事者数人,其余一概不论,即使不剃发,也会撤兵。

阎应元看出这是博洛的缓兵之计,遂道:“只斩我一人?我没有罪,凭什么杀我!”博洛又称只要在四城竖起大清旗四面,也会立刻退兵。阎应元情知有诈,仍不应。此后摄政王多尔衮晓谕招安,博洛命人用箭射入城中,言明已亡,何苦死守?阎应元命人在书后补上:“愿受炮打,宁死不降!”射还给清兵。清廷多次劝降,三城已经开始有人犹豫,但因阎应元镇守的北门誓死固守,众意遂绝。

被困既久,江阴城内伤亡惨重,战斗力日减,城中石灰断缺,不能乘夜修城。粮食也越来越少,只能靠征集民间的米以备缺乏,阎应元下令两日领一次米,不得预先领取。

博洛又令数百人,把二百余座大炮全部搬到花家坝,专打东北城。然子穿透洞门十三重,树亦穿过数重,落地深数尺。当日雨势甚急,外用牛皮帐护炮装药,城头危如累卵。城上因敌炮猛烈,见燃火,即躲到围墙后面。炮声过后,再登上城楼。清兵看到这种情况,故意放空炮,并让炮中只放狼烟,烟漫障天,咫尺莫辨。守城者只听炮声霹雳,认为清兵不能很快进入,而不知清兵已潜渡城河,从烟雾中蜂拥突上,众人来不及防御而崩溃。江阴终于被攻陷了。当清兵上城时,一队民兵对城列阵。清兵怕有埋伏,僵持半日不敢进攻。到黄昏时,城中鼎沸,民兵阵脚散乱,清兵才敢下城。

城破之时,阎应元端坐于东城敌楼之上,要了一支笔,在城门上提到:“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题讫,带着千人上马格斗,杀死清兵无数,欲从西门突围而不得。他环顾从者道:“为我谢百姓,吾报国事毕矣!”自拔短刀,刺胸血出,投在前湖中。义民陆正先想把他从水中扯起,正赶上刘良佐遣兵来擒,良佐自称与阎应元有旧,要生擒他,于是清兵把他捞起绑住,没有杀他。

刘良佐踞坐在明佛殿,见阎应元来了,跃起,两手拍应元背而哭。阎应元道:“有什么好哭的,事已至此,只有一死。速杀我!”博洛坐在县署,急索应元至堂上。阎应元挺立不屈,背向贝勒,骂不绝口。一卒以枪刺他的小腿,阎应元血流如注,不支倒地。博洛命人把他关到栖霞庵。当夜,寺中僧人不停听到“速杀我”的声音,天明时,阎应元遇害。阎应元死后,家丁犹存十余人,皆因不降而被杀,陆正先也一同殉难。陈明遇举家自焚,冯厚敦自缢殉节;妻王氏,与其孀妹结衽投水死。满城男妇,无一降者。后世将冯厚敦与阎应元、陈明遇和称为“抗清三公”。

清军攻破江阴后又开始屠城,百姓或力战到底,或坦然就义,都以先死为幸,妇女多贞烈,投河而死。七岁孩童毅然就义,无一人顺从。清军屠城两日后“出榜安民”,城内百姓仅剩“大小五十三人”而已。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江南各地望风披靡之时,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率十万义民,面对强敌,临危不惧,坚持了近三个月,面对二十四万清军铁骑,两百余门重炮,困守孤城八十一天,使清军连折三王十八将,死七万五千人,重挫了清寇锐气,钳制了清寇主力南下,推动了各地的抗清斗争。在城破以后,仍拚死巷战,“无一人降者”,“史称江阴八十一日”。

从此以后,整个江阴地区的人们都采取了对清廷不合作的态度:不当清朝的官,不应清朝的举。直到乾隆年间,乾隆给阎应元在江阴修祠,主动向江阴示好,局面才有了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