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刘恢继续说道,“文渊(公输和)部长的话有一定道理,制定最低小时俸禄和月俸禄,是我们政府的责任。

因此,提高百姓最低俸禄并不违反华夏法律,也不会让百姓认为我们没有信用。”

“关于调整遗产税的法案已经进入最后听证阶段了。

如果无意外,明年初就能落地。”

刘恢所说的大家并不陌生,华夏最早法律,对于遗产税征收标准是当年华夏平均资产的5倍为标准线。

而最新的法案缩小到了2倍。

采取阶梯收税,2倍到3倍征收10%,3倍到5倍征收20%,5倍到8倍征收30%,8倍到12倍征收40%,12倍以上征收50%。

这个方案对于绝大多数普通百姓而言并不需要缴纳遗产税,而自己却能享受遗产税带来的社会福利。

这样一来,自然得到了大部分人的支持。

华夏商会做过一个调查,有超过52%的商人认为应该收,但是收取太多,30%的人认为已经缴纳税收,不应该收税,剩下18%的人无所谓,他们认为政府没有错,这是为了防止贫富差距拉大的一种手段。

在华夏,如果一个人大额资金和财产进入自己账户或者名下,必须要解释来源,如果无法解释合法来源,将被钱庄冻结,并且会提交司法部门处理。

因此,有人戏称,在华夏偷税漏税和洗黑钱都是要命的。

刘恢接着说道,“先走出第一步,争取明年五月份各地开始执行最低俸禄标准。

只有百姓有了钱,有了社会保障,才能促进其他行业发展。

这也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这些年的发展,让不少人观念也在转变。

很多人把赚钱当成了谋生的工具,享受生活才是最终的目的。

有钱不敢花,那是因为大家对未来缺乏信心,或者是政府福利保障不足造成的。

刘恢想了想,眼下只能走出这一步。

刘恢是一个实干的人,第二条就将提案拿到下院审核。

这种对百姓有利的事情,下院不分党派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最快放行,因为他们的票是百姓给的。

两天后,华夏报纸都在刊登这一消息。

“华夏的小时俸禄涨到了5.5华元,月俸禄涨到了950华元。

我怎么感觉这个标准并不高?”恢都城一名二十多岁青年缓缓说道。

“你小子站着说话不腰痛,最低俸禄一下子提高了20%+,这叫少?

你不要忘了,恢都城是都城,放眼整个华夏,比恢都城俸禄高的也不多。”一旁的中年人重重拍了一下年轻人的肩膀。

“哎!这样一来,我们这些小店压力就大了。”二人聊天时,店主端了一碗汤圆递给二人,接过话说道。

“老板,大家都提高俸禄,你们可以适当涨点俸禄。

就像这碗汤圆,现在2华元\/碗,你可以提高到2.2华元\/碗。”

老板有些怀疑的问道,“真的可以吗?”

年轻人点了点头,“当然可以,大统领曾经说过,工业化标准生产的东西越来越便宜,人工的东西越来越贵,这才符合社会发展。

大家俸禄涨了,吃一碗汤圆多0.2华元,还是能够接受的。”

刘恢很早就提出,不能让劳动力廉价,劳动力一旦廉价,就会造成勤劳无法致富,到那时,将会造成很多人心里不平衡,一个国家,应该重视人这个个体的劳动成果。

华夏对于专利保护危害看重,就是因为注重劳动成果,如果不这样做,所有的人都抄袭,谁愿意去原创发明?没有原创发明,社会就会停滞不前。

老板憨憨一笑,“我明天试一下,不过,我担心被骂。”

老板是一个本分的人,加之华夏百姓都很看重信用积分,他有些犹豫。

“老哥,这事简单,你会写字吧?”

“写得不好,但是基本会写。”

“写得差不重要,你就写一个,因为最低俸禄调整,人工成本增加,因此涨了0.2华元,大家都理解你。

你一天能卖多少汤圆?”

“大概200多碗,不到300碗。”

“这样一来,一天能多赚40—60华元。”年轻人笑着说道。

而随着很多小店调价,报纸上逐渐开始出现了很多批评政府和刘恢的声音。

“大统领,这些报纸有点不明是非。”刘和有些急了,这些年,他可是知道,刘恢受了太多冤枉。

“兄长,不要急,站的角度不一样,自然看到的不一样。”平时私下,刘恢都是这样称呼刘和的。

在刘和不解的目光中,刘恢继续说道,“你说句实话,你希不希望物价上涨?”

刘和头摇得像拨浪鼓一般,“不希望。”

刘和回答得斩钉截铁。

“是啊,所有的人都只会想到最低俸禄上涨,然而,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他们的俸禄并没有上涨。

而为何物价上涨?因为大街上小店的店员他们属于收入最底那一群人,想要提高他们收入,店老板不可能自己贴钱,物价上涨就是必然。

然而,一个收入没有上涨的人,去吃饭发现比昨天贵了10%,你会怎么想?自然不舒服。

因为在他们看来,最低俸禄和自己关系不大。

他们不会去考虑拿最低俸禄的人。

因此,记者们批评我刘恢也没有错。

因为提高最底俸禄,最大受益者是收入最底的一群人,而不是高于最低俸禄的人。

你说,站在他们角度上,批评有错吗?”

“道理没错,但是他们也不能这样冤枉你吧?”

“这个重要吗?坐在华夏大统领这个位置上,注定了所有的人都在拿放大镜看你。

因此,批评只会让我们少犯点错误。

我们要珍惜这个能批评的年代。”

刘恢决定换一条路走时就知道,这条路注定了自己不能高高在上,注定了自己挨更多的骂。

刘恢和普通人一样,他也不想有人盯着自己,但是当想到当年饿殍满地的惨状,自己挨这点骂,可以说是微不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