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大明,山贼大将军,兵圣大反贼 > 第426章 三岁学说话,一生学闭嘴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26章 三岁学说话,一生学闭嘴

西宁侯再次返回侯府,三人喝了三杯。

这一天就过去了。

张维贤和宋光夏有意无意透露出来的话,都是警告朱鼎顺,皇帝让大同侯与太子‘同生共死’,所以才抬他。

切~

老子会被这束缚就不是朱三寨。

大同侯还是北境军阀呢,皇帝真驾崩,老子就放飞自我。

朱鼎顺与张之音在东院聊了一会,准备休息,黑咕隆咚的,袁可立来了,还有高攀龙。

哎呀,好麻烦。

极不情愿来到中院客房,这两位脸色红彤彤的,显然是酒后而来。

“老师,有事传个话就可以。”

“孙传庭入京了。”

“我知道,前几日他就在我的外庄,在看工坊。”

“这人真的有统筹之才?”

朱鼎顺眼珠子转一圈,坐到他身边,笑着摇摇头,

“老师,户部尚书郭允厚不得辞官,这位老大人一直在户部,脚踏实地做到户部侍郎,万历朝后期的会计录和天启朝的会计录,非常具有指导性。哦,您别这么看我,学生也是听别人所说。孙传庭做顺天府尹就越了四级,做尚书他接不住。”

“解难认为可以入阁?”

朱鼎顺一愣,还是摇头,“不合规矩,那是害他!”

老头没有废话,直接说道,“徐光启工部,周道登礼部,兵部郭恺之兼之,户部依旧是郭允厚。刑部现在的尚书空缺,由左侍郎苏茂相代为掌印,他是福建人,虽然拍马魏忠贤,但也算是个能臣,曾任六年浙江巡抚,老夫已答应他可以留任。吏部的周应秋必须滚蛋,但没有合适人选。”

朱鼎顺再次摇头,“赵南星绝不可能,学生甚至不准备给他翻案。”

袁可立突然重重叹气一声,“解难,你这孩子呢,一般不开口,开口就不给别人退路。以前是官场需要,现在不同了,老夫得告诉你一句话,人呐,都是三岁学说话,一生学闭嘴。”

朱鼎顺愕然,“老师在骂我?”

“混账,老夫是说赵梦白不可能再次入仕,你为什么会觉得老夫会举荐他,别觉得自己很聪明,记住后半句话,如今不一样了,祸从口出,你是勋贵。”

朱鼎顺双手一摆,您说吧,我闭嘴。

高攀龙扑哧一笑,“大将军,袁兄是说,吏部突然换人,地方大吏中阉党的人会被吓坏,虽然我们都希望他们滚蛋,但不能引起动乱。李精白是最合适的人。”

朱鼎顺依旧双手一摆,示意继续。

“李精白更听你和袁兄的话,这样左都御史就空缺了,那就空缺着吧,高某也不适合掌印,若监察太快,同样不利于稳定。”

袁可立接过话茬道,“内阁老夫、郭恺之、周延儒,我们三人已满足陛下所设想的制衡,但无法笼络更多的人,那就让东林闲人朱国祯入阁,现在内阁阉党三人,依旧得留下一人。”

朱鼎顺打了个哈欠,“老师,这是个长久活,学生不感兴趣。给您提个醒,您没感觉哪里不合适吗?内阁六部都是南边的人,您和李精白是河南人,但还是靠南,天下不只有东林,同样,天下不只有南方。”

袁可立与高攀龙对视一眼,两人很重视,低头沉思起来。

这问题老早就存在了,楚浙昆东林,全是南方,偶尔带个北方人玩玩,也是个样子货。

“解难有什么建议?说来老夫听听。”

“北人到南边做官容易,南人却绞尽脑汁不想去北地为官,大同府、陕西、甘肃、辽东,都有这样的问题。四川、广东、贵州、云南,道理也一样。这不是当下要命的事,是民族大任,老师可以不做,首辅不能不做。”

“解难有失偏颇,是南边进士举人较多、大儒较多,听起来他们人多罢了,没有人刻意为之。”

“呵呵,老师,您这是官的眼光,在百姓看来可不一样。您也听说西方人在传教,可朝鲜、倭国、琉球、鞑靼、瓦剌、东吁、金边、安南、苏禄等等,他们求着中原大儒去,大儒也不愿意去,为什么呢?”

袁可立一时没有接茬,朱鼎顺突然想起了一件事,恼怒拍拍额头,“哎呀呀,忘了安排江南儒士去倭国朝鲜。”

高攀龙看一眼袁可立,拱手问道,“大将军能否解惑?”

朱鼎顺一愣,“解惑?解那个惑?”

“西方人冒险而来,大儒却不愿去藩国的原因。”

“哈,你是四书五经的信徒,自己更应该清楚,怎么问起我来了。”

“高某还真有点当局者迷。”

“这个…我也说不好,好像听某位前辈说过,中原文化的根源是人的相关性。研究人与人关系,研究如何做人、如何修身,讲究两耳不闻窗外事。

直白点说,就是翻来覆去炒老祖宗的话,一句话还分心理、性理,左右不过是那点意思,就这还吵了五百年。读书人缺乏开拓精神,痴迷于挖掘,还不如百姓呢。

说句难听的话,两千年来,读书人的学问都没有跨越性长进。反而丢掉了百家,只剩一个儒家。还好对文明延续有好处,追根溯源嘛。”

高攀龙笑笑,“受教了,咱们还是说朝事吧。”

朱鼎顺看天色不早了,朝沉思的老师摇摇手叫神,“老师,您没什么可想的呀,人事任命得做,做错改就对了,学生能有什么办法。”

高攀龙替袁可立解释道,“不是这么简单,袁兄身为首辅,总得做点事,他之前一直致力于灭虏,突然施政,还是在灭虏,除此之外呢?强推监察可不是个好事。大将军也说过,大明朝的俸禄养活不了官员一家。”

朱鼎顺哈哈一笑,“先反驳高先生一句,朱某说的可不是养活不了,是不能荣华富贵,绝对饿不死。”

算看出来了,袁可立和高攀龙的官位达到了他们能力的瓶颈,又不敢大刀阔斧。

换句话说,他们是极致辅助人才,不是张居正那样的‘文官大帅’。

“老师,其实问题就在您说的那句话。

三岁学说话,一生学闭嘴。

学生知道您说的是适可而止,但问题恰恰就在这里,我们总是痴迷于研究人,不去研究事,不去做事,害怕反对的声音。

若您不想做首辅,可以等等学生收复辽沈。

或者您看看学生是怎么做的,朱三寨做事,要么不做,要么雷霆开始,您和我在天津溜达了三天,没有想到学生半天就把事做完了吧?

可能在您的想象中,学生得和朝臣拌嘴几天,得和勋贵博弈几天,天下哪有那么多破事,都是自我束缚。

枷锁在心中,从来不在别人。学生若在乎别人怎么看,听信别人怎么做,坟头草都换了五茬。”

袁可立眼神一亮,看起来酒醒了,咧嘴无声大笑,“没错,还得解难开导,首辅本就是官场顶点,无论怎么做,总有人反对,既然来了,总得做几件利国利民的事,不能泯灭于史册。”

“老师高见!”